王羲之《圣教序》单字详解【八十三】
王羲之的书法老师卫夫人,是晋朝时期的一位杰出女书法家,本名卫铄,字茂漪,号和南,河东安邑(今山西省夏县)人。她生于晋武帝泰始八年(272年),卒于晋穆帝永和五年(349年),享年77岁(也有说法为78岁)。卫夫人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,其家族世代工书,师承钟繇,并
王羲之的书法老师卫夫人,是晋朝时期的一位杰出女书法家,本名卫铄,字茂漪,号和南,河东安邑(今山西省夏县)人。她生于晋武帝泰始八年(272年),卒于晋穆帝永和五年(349年),享年77岁(也有说法为78岁)。卫夫人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,其家族世代工书,师承钟繇,并
8点50分,阳光尚未完全洒满街道,新华路新华书店门前,人群已悄然聚集。背着书包的学生,提着布兜的老人,牵着孩子的年轻父母……不同的年龄、身份,脸上却有着同样迫切的期待。
金秋十月,芳华绽放。“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,每一位妇女都是主角!”习近平总书记在全球妇女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掷地有声、温暖人心。我不禁回想起30年前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的盛况,沉浸于全球妇女峰会再次为全球妇女事业注入新动能的喜悦之中。作为一名女性,我对这30年
在我国古代,农历九月素有“菊月”之称。《礼记·月令篇》中有云:“季秋之月,鞠有黄华。”意为,农历九月时,菊花开出了黄色的花朵。菊花之风雅穿透3000余年的时光,至今摇曳生姿。对于菊花,古人怀有独特的情感,将其誉为“花中君子”。金秋时节,菊花傲然绽放,清香溢远、
北宋大书家米芾在研究了唐朝的主流书法后,他认为,唐人学习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的书法很多只是停留在了形似上,但,真正能够学到魏晋笔法精髓的,唯有孙过庭了。当张旭和怀素还没享大名的时候,孙过庭已经在唐朝初期就大红大紫了,而且他的《书谱》更是对后世书家起到了重要的引领
书法,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形式,更是对中华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展现。书法基本常识,是书法创作前必备的基础理念。在开始书法创作之前,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书法常识是非常必要的,这些常识包括但不限于书法的历史、文化背景、笔法、字法、章法,也
初学书法者,一开始练的都是楷书,楷书在我们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也是最多的。大家熟悉的楷书四大家——欧阳询、颜真卿、柳公权、赵孟頫,有三个是唐朝的。事实上,楷书在唐代是代表性书体,唐楷的影响力至今不衰。
通常我们所说的“钟繇三表”是指他的小楷代表作,具体为《荐季直表》、《宣示表》和《力命表》(一说为《贺捷表》)。“三表”是后世对他几件最著名的表奏墨迹(刻帖)的合称。
说到中华书法,我们首先想到的,就是端庄平稳的楷书,实际上,我们日常使用,包括网络上常见的字体,基本都是楷书,它横平竖直,点画匀称精到,非常容易辨别字型,故而使用率广泛,学者也颇多,甚至近几年,书法界还传出还“学书法必学楷书”的口号,将楷书奉为各类书体的基础。
当今之世,学习书法的人很多,但对书法的历史,中国汉字的演变,发展,各个时代的书法家及其艺术特点,风格不太了解。而有的人总想急于求成,急切功利的人,更需要好好学习,才能不迷失方向。
钟繇(151-230),字元常,三国魏颍川长社(今河南许昌)人,官至太傅,故世称"钟太傅"。他身处隶书向楷书过渡的关键时期,是书法史上首位将楷书推向成熟的书法家,与东晋王羲之并称"钟王",被后世尊为"楷书之祖"。
你敢信吗?一位牙齿松动、头发斑白的84岁老人,握起毛笔写小楷,每个字不足1厘米,一笔一划却比现代印刷体还工整——文徵明晚年写就的《原道》,不仅是明代小楷的“天花板”,更藏着当下人最缺的“长寿密码”与“静心智慧”。现在人刷手机刷到眼酸手抖,却鲜少有人知道,500
在书法艺术的璀璨星河中,康里巎巎的作品宛如一颗独特而耀眼的星辰,散发着迷人的魅力。巎巎的书法造诣,除了追慕“文雅”外,得自于刻苦的精神和谦虚的态度。他学书极其用功,陶宗仪《辍耕录》称可以“日写三万字”,三倍于松雪道人之“日书万字”,未尝以力倦而辍笔 。